长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CCB)是近年来临床使用最广泛的降压药物之一。其中,第三代二氢吡啶类CCB拉西地平以其独特的高亲脂性、高血管选择性和良好的耐受性在众多降压治疗药物中独具优势,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 2009年11月, 葛兰素史克公司在海口举办了拉西地平全国上市会,来自心血管领域的一百余位专家和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邀请了上海瑞金医院的戚文航教授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柯元南教授共同担任本次会议的主席。
循证依据证实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效应与靶器官保护
为期4年的ELSA研究是一项比较拉西地平和阿替洛尔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纳入了欧洲7国的2258例高血压患者,以颈总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最大值(CBMmax)为主要评价指标。治疗结束时拉西地平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增加的患者较对照组显著减少19%,而斑块数量减少者较对照组显著增多38%(P=0.0036)。无论意向治疗分析(ITT)还是完成治疗分析(PP),拉西地平延缓颈总动脉(CC)和颈动脉分叉(CB)IMT的作用均显著优于阿替洛尔。
Alberto Zanchetti 教授等在2009年9月循环杂志上发表的进一步分析文献显示:ELSA研究的高血压患者人群中,即使校正主要基线危险因素后,随着基线IMT 四分位值增高或IMT值增大,无事件生存率进行性下降(除卒中外)。各终点事件(除卒中外)的发生率也与基线时颈动脉斑块数量相关。提示颈动脉IMT和斑块是心血管事件预后的重要附加危险因素,独立于血压和传统的危险因素。
研究还显示,长期使用拉西地平后动脉顺应性明显改善,6个月时较基线水平提高近80%(P<0.005)。与氢氯噻嗪比较,拉西地平治疗后左室重量(LVM)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显著下降(P<0.05)(图2)。应用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评估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及冠状动脉血管阻力,显示拉西地平治疗后冠脉血流较安慰剂显著增加(P<0.05),而冠状动脉阻力较安慰剂显著下降(P<0.05),提示拉西地平对靶器官有重要保护作用(图3)。
更好的耐受性与依从性
没有患者良好的依从性,就没有成功的降压治疗。拉西地平独特的高细胞膜亲和力机制,使其分子从细胞膜脂质双层深部缓慢释放,确保小动脉缓慢扩张,避免毛细血管网静水压急剧升高,显著降低踝部水肿和头痛等CCB常见不良反应。高度的血管选择性,使其很少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
COHORT 研究用拉西地平和氨氯地平作为对照药物,显示在老年患者(≥60岁)中,拉西地平较乐卡地平和氨氯地平具有更好的耐受性。该研究中氨氯地平水肿发生率以及因此导致的治疗退出率分别为19%和8.5%,乐卡地平为9%和2.1%、拉西地平分别仅4.3%和1.4%。拉西地平的水肿发生率和治疗退出率显著低于氨氯地平(P<0.001)。
小结
拉西地平作为第三代长效的高亲脂性CCB,具有独特的高亲脂和高细胞膜亲和力机制,同时具有高血管选择性。从临床实践而言,拉西地平可持续24 小时平稳有效降压,作用缓和,强效控制老年患者收缩压。循证依据已证实拉西地平显著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效应与靶器官保护作用,同时拥有更好的耐受性与依从性,使拉西地平成为老年高血压患者长期降压治疗的理想选择。